中國

中國 ▪ 新疆 ▪ 烏魯木齊 ▪ 鐵門關

Posted on Updated on

鐵門關所在峽谷叫鐵關谷,也稱遮留谷,位於庫爾勒市東北的孔雀河岸上,岸壁如刀劈斧鑿,極為險固,故稱“鐵門關”,是絲綢之路三十六關 之一,被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號稱「天下最後一關」,是絲綢之路中道出焉耆去龜茲(今庫車)的必經之地 …

cloudsbase-2310001

西元前174年,匈奴統治西域時期,焉耆開始在鐵門關設立守備。 從晉代起,這裡就設立了關口,如今關旁山坡上還留有古代屯兵的遺址 …

cloudsbase-2310002

鐵門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旁絕壁上還留有“襟山帶河”四個隸書大字,歷來被看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過”的軍事要塞 …

cloudsbase-2310003

新疆史稱西域,在鐵門關遺址內還留有南、北疆的分界碑石及線標 …

cloudsbase-2310004

在「絲路雄關」城樓旁建有4個與鐵門關歷史有關的人物塑像:
1. 唐代的玄奘法師-當年他就是經過鐵門關出西域再前往印度取佛經的;
2. 張騫-於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出使西域時經過當年名為遮留谷的峽谷關隘;
3. 班超-於東漢永元六年(94年)率領軍隊驅逐匈奴並修築遮留谷道路;
4. 李白-相傳他出生於關外西域碎葉城,回歸中土後曾創作多首關於邊關的詩詞,但實際上我從網絡上也沒找到李白與鐵門關有直接相關的事蹟,或許他是有名 的詩人,可增加景區一點吸引力吧 ~

二道橋大巴扎 | 塔里木河景區  |  中國  |  新疆  |  首頁

中國 ▪ 新疆 ▪ 烏魯木齊 ▪ 二道橋大巴扎

Posted on Updated on

多年前已曾遊覽過從西安經河西走廊到烏魯木齊的傳統絲路之旅,亦走過唯美自然風光的北疆之旅,今次就踏上充滿西域人文風情的南疆之旅。
從深圳乘機往烏魯木齊的飛行時間大約5個半小時,到步後見天色尚早,就先往烏市最大的市集「二道橋大巴扎」逛逛 …

cloudsbase-2310001

新疆古稱西域,位於亞歐大陸中部,週邊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在國內則與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相鄰,故有多種不同的民族聚居,主要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以及塔塔爾族等,而多元文化雲集更是新疆風情的最大特色 …

cloudsbase-2310002

烏魯木齊舊稱迪化,其中有一條小支流名為二道灣,流經於此注入迪化河,河灣上建有一座木橋以供人民跨河來往,取名「二道橋」,是當時該地區的主要建築物。到了70年代末,二道灣因為乾涸被填平,木橋亦已被拆除,但是「二道橋」則成了這地區的稱謂 …

cloudsbase-2310003

90年代二道橋大巴扎曾陷入困境,幸得當地的熱心人士努力下,二道橋現已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的商業旅遊區,區內設有步行街、國際大巴扎,宴會廳、美食廣場、露天劇場,一座清真寺和80m高的觀光塔等。區內設有近萬個商鋪,售賣各種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及美食。
國家旅遊局於2015年授予二道橋大巴扎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二道橋民族文化旅遊項目升格為「絲綢之路多元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園區」…

cloudsbase-2310004

「饢」是波斯語音譯,意為麵包,是從伊朗傳到中亞再傳入新疆的一種餅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代稱為「胡餅」式「爐餅」,經烤烘後,幾乎沒有水分,加上中亞地區氣候乾熱,可存放很久,在千年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饢是當時的人出門遠行必定隨身攜帶的干糧,相傳當年玄奘取經穿越戈壁沙漠時,就是帶著它以作充飢。
在二道橋大巴札區內就有一間名為「阿凡提大巴札饢房」的展覽館,展示著饢的文化、各品種的饢、及製作過程等,很值得參觀。
如今「饢」在新疆是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也是百姓家庭常備的食物,各個民族及各個家庭都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做法。 饢在新疆更有著「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的美譽 ~

鐵門關  |  中國  |  新疆  |  首頁

中國 ▪ 香港 ▪ 纜車徑 ▪ Tramway Path

Posted on Updated on

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峰,海拔達552米,居高臨下,視野開闊,要欣賞東y方之珠的維港景色,可乘搭汽車或更有特色的山頂纜車。
山頂纜車於1888年5月30日開始投入服務,是全亞洲最早的纜車索道系統,鐵路全長1,350米,車站分別是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奴道站、(寶雲道站 – 已於1985年停用及拆除)、梅道站、白加道站、山頂總站等。
如果想避開擁擠的人潮,細意遊覽整條登山路徑,可在花園道總站旁邊的「纜車徑」步行上山,這路徑亦是「中區自然徑」的一部份,全長約500米,沿途有不少歷史文物,更可以近距離與纜車同行 …

由於山頂纜車於2021年6月28日起暫停服務約 6 個月,以進行山頂纜車升級工程,拍攝時總站已給圍板封著,只得在較前位置拍攝纜車起程時的狀況。今次拍攝的纜車更是特別換上了2021年的告別版圖案哩 …

與纜車徑重疊的是中區自然徑,沿樓梯上行,每隔7~10分鐘便有纜車經過 …

上行纜車離開堅尼地道站後,會橫過一條架空鐵橋,是整段線路的一大特色 …

纜車剛經過麥當勞道站 …

馬己仙峽道石橋,橋面是馬己仙峽道,橋下是通往梅道站又長又陡的路軌 …

梅道站前後段的纜車路線坡度達27°,是全程最陡峭的路段,該站的月台層全是梯階構成以方便上落纜車 …

過了梅道站後再往上走,纜車從樹叢中架空走出後,景觀開揚,可飽覽港島市區景觀 …

白加道站最大特色是車站富有懷舊感覺的古典設計,常有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 …

過了白加道站就準備進入山頂總站路段了 …

在山頂纜車總站旁邊的芬梨徑入口處,是拍攝山頂纜車連同維港景色的熱點 …

終於到了山頂纜車總站及凌霄閣,打打卡、找有趣玩意、到咖啡店歇歇,或找間餐廳補充一下,任君選擇 ~

纜車徑路線圖

3D纜車徑路線圖

 
香港  |  中國  |  首頁

中國 ▪ 澳門舊貌 ▪ Old Macau

Posted on Updated on

澳門在明、清時期仍是一條純樸的漁村,直到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藉口,將澳門轉變成為開放的港口開始,在百多年間經歷了多次巨大的蛻變:因葡萄牙的航海商業發展,其間澳門曾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點之一;因發展賭業而令社會經濟轉型;葡萄牙政府留下殖民地色彩的建築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1999年回歸中國後,賭場事業更引入多個國際集團經營,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東方蒙地卡羅」;而未來又將是如何呢 …

從西區望向未被圍堵前的南灣,遠處是東望洋炮台及燈塔。
東望洋炮台(Fortaleza da Guia),又稱松山炮台、炮台建於約1637-1638年之間,面積約為8600平方尺,位處澳門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之巔,俯瞰整個半島,炮台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除數座炮台堡壘外,還有由四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最長為456公尺,最短則只有47公尺,內有發電機、休息室、貯油池和登上燈塔炮台的升降機等設備。在過去,東望洋炮台與大炮台和媽閣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
炮台上還建有一座燈塔及小教堂。東望洋燈塔建成於1864年,為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亦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總高15米,內部共分三層,塔頂設置巨型射燈。燈塔側的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教堂,教堂立面設計較為簡單,教堂內的拱頂和牆身繪有彩色壁畫,其繪畫技巧融合中西藝術,彰顯教堂之價值。
東望洋炮台為澳門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之一,與聖母雪地殿教堂、東望洋燈塔共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Ruínas de São Paulo),是中國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築,屬於東西方藝術交融的結晶。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教堂,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68級石階,由於本地人認為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故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而「三巴」一名則是來自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漢語譯音 …

大三巴牌坊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議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因地處議事亭(澳門市政廳前身)而命名,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必在此舉行儀式,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澳葡政府曾於1940年於議事亭前地建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以記念他曾於1849年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殺害清軍官兵,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1966年12月3日的「一二·三事件」中被示威群衆拉倒。
前面一字排開的「人力三輛車」,是當時澳門的主要交通工具 …

亞馬留於1846年4月從裏斯本抵達澳門就任澳督,他在就任澳門總督前是葡萄牙海軍軍人,年輕時在開拓巴西的殖民地戰爭中失去了右臂和瞎了一隻眼,葡萄牙人稱其為「獨臂將軍」。
亞馬留上任澳門總督後,在澳門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並在1846年5月宣佈對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把原本衹對葡萄牙人實行的統治權力擴大到華籍居民。他又下令所有在澳門停泊的中國船隻要向澳門船政廳登記納稅。1848年亞馬留下令開建馬路,掘毀關閘一帶村民的墳墓。1849年3月5日限令設在關前街的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8天內撤出;3月13日派兵搗毀清朝海關,並隨即拆毀立在市政廳的刻有《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的石碑;又擅自審判在澳門華人。他的行徑激起了中國居民的憤怒,1849年8月亞馬留在關閘附近被望廈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身亡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又稱新馬路,是澳門中區的重要道路之一,全長620米。早在19世紀,新馬路一帶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殷皇子大馬路段及新馬路後半段還是汪洋大海,該區只是一個僻靜的居住地及漁村,中間穿插著彎彎曲曲、斷斷續續的小路。
經過多年的填海,及至1918年,澳葡政府才開始把西段的彎曲小路大鵬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堂街之間的山崗剷平打通,再將東端路口的一間大屋拆去,修成一條筆直的馬路,直接把內港和南灣連接,成為澳門的一條重要馬路。馬路開通後,市政當局把市政廳至西端路口 以當時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亞美打利庇盧的名字,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把市政廳到東端路口叫作美副將大馬路,後來由於名字太複雜,才把整條馬路統一稱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因為這條是新開闢的馬路,故又稱之為「新馬路」…

自新馬路開闢以後,很多大型的樓房都選擇在這裡興建,各行各業特別是銀行都以此為中心,如澳門的第一間銀行大西洋銀行於1902年在新馬路與南灣大馬路口開業;1920年代末,中央酒店於新馬路落成,樓高6層,是當時新馬路最高的酒店。及至1930年代,博彩業開始興起,中央酒店開設了「濠興仕女娛樂場」,成了澳門當時最具規模的賭場。1940年代,樓高九層的國際酒店於新馬路西端落成,一度取代中央酒店成為整條馬路最高的建築物,直至中央酒店於1950年代再加建至11層。
新馬路兩旁的建築物各有不同,當中有歐洲式的建築,也有少數保留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物,而民政總署大樓以西的大部份建築物均為唐樓,這些唐樓保留了1920年代的建築風格,一般只有兩至四層,建築物和建築物之間都有一條向街的走廊,走廊上有樓底遮蓋,以遮擋雨水及太陽,也即是俗稱的「騎樓底」。相反,民政總署大樓以東的大多為具歐洲色彩的建築,如民政總署大樓和郵政總局等 …

新馬路從南灣大馬路起,西至火船頭街與巴素打爾古街之間,西瑞的海邊爲內港,由西江沖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內港地勢較低,故經常受到颱風的影響。颱風時經常潮水暴漲,由內港碼頭至新塡巷一段,更必被潮水掩蓋。其中以1874年的一次最爲嚴重,共有5000多人喪生和2000多艘漁船沉沒,部份樓宇倒塌,洪水泛濫,連市政廳也被強風吹至損毀 …

澳門中華總商會附設的閱書報室(Biblioteca Pública da Associação Comercial de Macau),通稱八角亭圖書館,乃因其八角形的亭形建築而得名。
這座建築始建於1927年,最初用作為公園內的餐廳、桌球室。1947年由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何賢先生收購,改作商會轄下的書報閱覽室,並對公眾開放,成為澳門最早開放的公共圖書館,也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圖書館之一 …

位於嘉辣堂街的聖羅撒女子中學(Colegio de Santa Rosa de Lima)與主教山上的西望洋聖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遙遙相對 …

西望洋聖堂,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山頂,葡萄牙名稱卑拿聖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意為海崖聖母教堂,聖堂旁的建築物曾是主教的寓所,故此西望洋山又稱主教山,教堂又被稱主教山小堂 …

西望洋聖堂位置原是西望洋山砲台堡壘,建於1622年 (即明天啟二年),以防禦荷蘭的入侵。因葡萄牙航海者曾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實現許下的諾言而興建這座堂敎堂,初時是作為駐守炮台的葡萄牙士兵進行祈禱及參與彌撒之用。1892年炮台被拆卸後,教堂得以逐步擴大及多次修繕。
從南灣望向南灣大馬路、主教山 …

從西灣望向民國大馬路、主教山,更遠處是東望洋炮台及燈塔 …

西灣碼頭、民國大馬路 …

國父紀念館(Casa Memorativa Sun Yat Sen),建於1918年,由孫中山先生的胞兄孫眉斥資興建,原為孫中山與其家人之寓所。於1931年,曾因遭附近的澳門總督官邸火藥庫爆炸所波及,後來澳葡政府向孫中山的兒子孫科賠償,孫科再另外斥資將其重建,現時的三層高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摩爾式建築。孫中山原配盧慕貞晚年曾在此定居,盧慕貞在1952年辭世後,其寓所於1958年改建成「國父紀念館」…

筷子基,青洲山一帶。筷子基,原是澳門西北部青洲附近的一個沙洲,古時稱為「赤洲」。1924年,澳葡政府填築内港,將赤洲建成一個長形小島,因與青洲路互相平行,如一雙筷子,故取名筷子基 …

白鴿巢公園(Jardim de Luís de Camões),也稱賈梅士公園,原址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花園別墅,建於18世紀的70年代。曾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分公司,其後易手賣給另一葡萄牙富商馬葵士為居所。馬葵士喜歡養白鴿,由於大量白鴿棲於簷宇,遠觀像白鴿巢一樣,故而得名。馬葵士的另一喜愛為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is de Camões),故在公園擺放了一些與詩人有關的物件。相傳,詩人在此地的石洞內完成了著名葡萄牙史詩《葡國魂》的一部份。現在每年6月10日,澳門的葡萄牙人社群都會到石洞獻花並朗誦《葡國魂》以資紀念 …

建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的關閘原為一座中式閘門城樓,樓高三層,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並有官兵駐守。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增建官廳,設關閘汛,仍有官兵駐守。1849年,葡萄牙佔領關閘向北的地方,並修築通往關閘的馬路。1871年,澳葡政府重新建設凱旋門式的大閘門,稱為「關閘拱門」(Portas do Cerco)…

昔日漁村,今日光輝,明日如何 …

 
澳門  |  中國  |  首頁

中國 ▪ 朝鮮族自治縣及邊境 ▪ Korean Autonomous County & Border

Posted on Updated on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除了主要的漢族外,還有其他共56個民族組成。 在中國東北部的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等地區,就聚居了很多朝鮮族人,他們的祖先多是19世紀 70年代自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地區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已定居在東北境內,他們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到了1931年以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和強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鮮人移入中國東北各地,他們在中國東北地區定居下來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少數民族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長白山 ▪ ChangBaiShan

Posted on Updated on

長白山,古名太白山,北朝鮮稱為白頭山,位於吉林省東南方,是中國和北朝鮮的國界山。長白山這個名稱遠遼代、金代已開始採用,女真人建立金朝後將長白山視為「興亡之地」,在中國北方民族也被視為「神山」,朝鮮族的發祥地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吉林 ▪ Jilin

Posted on Updated on

吉林省在中國東北地區,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0,000至10,000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
清朝前期,吉林省一直延伸至海岸線,比鄰日本海,以造船業為主,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滿語為靠近水邊居住地的意思,“吉林”由此得名。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區被割讓給俄羅斯,吉林僅剩下內陸的土地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黃龍溪古鎮 ▪ Huanglongxi

Posted on Updated on

黃龍溪古鎮,建鎮至今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又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河東岸的回水境內,明末清初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成都 ▪ Chengdu

Posted on Updated on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自古已是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西周時(約前1046年-前771年)已在此建都,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三國時期亦曾為蜀漢國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文化、軍事重鎮。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其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農業發達,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古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安徽風貌 ▪ Anhui

Posted on Updated on

安徽省,簡稱「皖」,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同時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從而孕育出了省內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與粵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黃山 ▪ Huangshan

Posted on Updated on

[ 世界遺產 (文化/自然) 1990 ]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有36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誌。
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稱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五絕三瀑”,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湖南 ▪ 芙蓉鎮 ▪ Furong Town

Posted on Updated on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地處武陵山區、酉水河畔,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土家族人口佔八成以上,其餘是苗族、漢族等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湖南 ▪ 長沙 ▪ Changsha

Posted on Updated on

長沙位於中國中部的長江以南,湖南省內,地處洞庭湖平原,是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山水洲城」之稱。
長沙距今20餘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地區人類已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聚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地區已進入原始農業社會,有著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特徵。據記載,長沙地區夏屬三苗國,後華夏族征服三苗族,長沙地區成為揚越人居住地,得名「沙」,意為湘江兩岸白沙如帶,而加之古越語發語詞或虛敬詞「長」,得名「長沙」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香港 ▪ 50s~60s年代 ▪ Old Hong Kong

Posted on Updated on

香港以前的原住民,其實大多數是新界的鄉民,或以捕魚為生的水上居民。中日戰爭後,很多大陸人移居香港,他們多在山邊興建木屋居住,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在1953年12月24日發生了一場嚴重大火,導致五萬多人喪失家園,其後香港政府得到聯合國的支助,在1955年於原址興建六至七層高的的徙置大廈,名為石硤尾邨,是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 …

五六十年代的一般香港家庭,有很多都是新移民,經濟狀況都不太好,有一份穩定工作收入的,會租住一個房間,沒有固定工經濟基礎的,就會在山邊搭建木屋居住,木屋內設備簡陋,多建有閣樓用作睡覺,下面則用作起居 …

有些更是兩三個家庭住在一起,多以木板作為間隔,再分上下層,很多更是一家幾口一張床的,但總比現在的 “籠屋" 或 “劏房" 好些 …

到了1955終於政府建了第一個公共屋邨,普羅大眾開始有機會輪候入住,屋邨內的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雖然細小,但能夠住上徙置大廈,生活條件已可大大改善了 …

居民都會用上「碌架床」(上下格床) 或是使用「帆布床、尼龍床」,朝收晚開, 善用空間,公共走廊就在窗外,垂下一張花布簾也原是有了私隱的空間啦 …

當時的娛樂當然少不了中國人至愛的「麻雀耍樂」,亦有添置一部縫衣車,既可以為家人縫製衣服,更可外接訂單,幫補家計。(60年代的香港,製衣業非常蓬勃,現在很多製衣業龍頭公司也是當年開始發跡的) …

經濟好轉後,開始多添置了日常電器,電視機、雪櫃等,甚至擺設也多了,生活也算不錯喇 …

灶頭一般都設在門外,,每當造飯時間,左鄰右里一邊炒菜,,又可一邊閒談日常碎事。當然,誰家灶頭無煙火,是非永遠是說不完的 …

因為室內地方有限,浴室、廁所及洗衣間都是設在公眾地方的。
香港70年後經濟逐漸向好,一般市民生活亦改善不少,看這些舊設施雖然有時光倒流之感,但可能在世界某些地方,這些東西他們都仍沒享用過 …

50s~60s年代的雜貨店舖一般以售賣基本糧食為主,反映當時民生以實際及節約為先,食物都可以按照顧客需要以衡量單位計算售賣,節省資源 …

美酒、甜醋、食油、醬油,一應俱全,玻璃瓶上的生油就是店舖自行分配銷售的,像現在的「惠X牌」或「百X牌」 …

當時社會治安良好,這個竹籮原來是用來放置幣錢的,可拉上拉下,其後有些店舖更改良到可以將竹籮飄移到不同位置,十分方便 …

中國人發明的計算機,每間店舖當然不可缺少,再加上一個竹籮,便是當時的收銀機啦 …

當時的白米是以斤散賣的,看看牌上的價錢、銷售的靈活性、購物者與店員的溝通、興今天的連鎖超市的經營模式比較,也看著時間巨輪帶來社會的轉變 ~

 
香港  |  中國  |  首頁

中國 ▪ 甘肅 ▪ 蘭州 ▪ Lanzhou

Posted on Updated on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繫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吐魯番 ▪ Turpan

Posted on Updated on

吐魯番,位處天山東部的一個山間盆地,四面環山,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漢族獨立王國,先後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至西元640年為唐朝所統一。
吐魯番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陝西 ▪ 西安 ▪ Xian

Posted on Updated on

絲路文明就從長安開始…
雖然這說法有點籠統,但既然名為絲綢之路,而絲綢就是中國發明的,而當時中國的長安正是世界大都會,最好的產品也集中於此,各地商人到來搜羅特產買賣,再由長安經陸路轉運到西方國家,可以就說 - 絲路文明就從這裡開始。
西安,古稱長安,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上約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先後為周、秦、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歷時超過1200年,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就是以首都長安 (今西安) 為起點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四姑娘山 ▪ Mount Siguni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 世界遺產 (自然) 2006 ]
四姑娘山位於川西平原,由四座相連的山峰組成,主峰么妹峰海拔6250m,是邛崍山脈最高峰,因為是四川第二高峰,故又稱 “蜀山之后"。么妹峰南側依序毗連三姑娘峰(5355m)、二姑娘峰(5276m)、大姑娘峰(5025m),整個景區雪峰在海拔5000m以上的就有52座。
四姑娘山景區主要由3條溝組成,分別為長坪溝、雙橋溝、海子溝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丹巴 ▪ Danba

Posted on Updated on

丹巴在中國境內,西距成都348公里,這是一個深藏在橫斷山脈中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有著宏偉又秀麗的風光,恬靜如詩的藏族風情,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及「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首。
在丹巴一帶的 “嘉絨藏族” 姑娘漂亮且能歌善舞,所以丹巴又有 “美人谷” 之稱。另外還有一個名稱 “千碉之國”,在丹巴境內到處都建有各式各樣的石砌碉樓,一般的高度在20m至50m之間,內部分為五至七層,磚牆上開有扇面形射擊孔,早期主要是作為防禦之用,這種獨特的建築被譽為 “世界建築藝術的奇觀”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甘孜 ▪ Garzê

Posted on Updated on

稻城亞丁是今次四川西部之旅的第一路段 “川藏南線"最後一站,接著是走第二路段 “川藏北線" 回程,沿途經甘孜、丹巴、四姑娘山,然後返回成都,完成整個川西旅程。
甘孜地處川西北高原山區,海拔5688米,藏語為潔白美麗的意思。傳說甘孜城的西北坡有一塊形如綿羊的白玉,潔白無瑕,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光彩奪目,十分美麗,人們也就稱這地方為甘孜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亞丁 ▪ Yading

Posted on Updated on

「稻城亞丁景區」是以稻城縣內的亞丁村命名而建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主要有三座列於橫斷山脈上的大雪峰,仙乃日(Chenrezig)、央邁勇(Jampayang)、夏諾多吉(Chenadorje),呈品字形排列,峰形各異,周圍還有其他壯麗的雪山、遼闊的草甸、蒼翠的森林、和湛藍的海子,雪域高原最美的一切都匯聚於此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稻城 ▪ Daocheng

Posted on Updated on

過了理塘縣,轉入216及217省道再繼續前行,便開始進入稻城縣範圍了。
稻城,海拔3745m,古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光緒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故改名稻成縣,預祝其成功之意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理塘 ▪ Lit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從新都橋沿318國道繼續向西行川藏南線,不久就要開始翻越高爾寺山,過了海拔4412m的山埡口後會下山到海拔不足3000m的雅江縣,路經天路十八彎,跟著又要再次爬升到海拔4659m的剪子彎山及海拔4718m的卡子拉山,然後才到達海拔4014m的理塘縣。
這天的車程最辛苦,高高低低海拔相差1700m,真是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新都橋 ▪ Xinduqiao

Posted on Updated on

從康定城沿318國道 (川藏公路) 西行,首先要翻過海拔4298m的折多山,此山是高原遊牧區與農耕區的分水嶺…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康定 ▪ Kangding

Posted on Updated on

康定古為犛牛國屬地,三國蜀漢時期稱“打箭爐”,歷史上康定是漢藏貿易物資集散中心,川藏茶馬古道重鎮,因商販將內地出產的荼葉運往青藏高原以換取馬匹返回中原轉售,故又稱「茶馬互市」…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瀘定 ▪ Luding

Posted on Updated on

瀘定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自古以來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 瀘定是川西重要的旅遊景區之一,縣境內有“高萬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 貢嘎山、磨西古鎮、燕子溝以及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 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等名勝…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四川 ▪ 雅安 ▪ Ya’an

Posted on Updated on

四川歷史悠久,由四川到西藏的地段跨越橫斷山脈,既有高海拔的高山雪峰及湖泊、森林和草甸,又有低海拔的深溝峽谷和河谷平原,奇異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獨特的氣候帶,連繫四川與西藏的川藏公路於雅安為起點,到新都橋後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為317國道的一部分,經甘孜到西藏;南線為318國道的一部分,經過理塘到西藏邦達與北線會合,再經波密、林芝到拉薩。
今次行程就由成都啟程到雅安,然後先走川藏南線,到稻城亞丁遊覽後,再從新都橋轉北線返回成都,其間的行程大都在海拔2000m以上,最高海拔4718m會是卡子拉山,要先準備一些高海拔特效藥喔…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澳門 ▪ 2016 光影節 ▪ Light Festival

Posted on Updated on

在大巡遊隊伍魚貫步入塔石廣場後,我就再去今次大會的另外一個主題郵目—「2016澳門光影節」。 這光影節是澳門旅遊局選了幾個文物地點佈置各種特色的燈飾,營造出浪漫、繽紛的氣氛,又在建築物牆壁上以光影投射出各種光影圖案,是一種有動感的燈光表演…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澳門 ▪ 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 (2016) ▪ Parade through Macao

Posted on Updated on

澳門是歐洲國家最早在東亞地區落腳的地方,葡萄牙的艦隊遠在明朝(1557)已遠征到澳門,並向當時的政府租借作為艦隊的補給地,其後陸續向中國不同時代的政府續租,直至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回歸中國政府,澳門居民除了跟葡萄牙人相互交融外,更糅合了拉丁語系民族的文化,成為中國,以至亞洲的一個特色城市。
而澳門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河床受珠江三角洲的影響,大洋輪都不能直達內港,所以運輸貿易方面不太有利,但在古舊文化方面反而保育得更好…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澳門 ▪ Macau

Posted on Updated on

澳門是一個繁華興盛的港口,在國際貿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從16世紀中葉開始,澳門就處於葡萄牙統治之下,直到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在澳門的主教山頂觀看南灣景色是最棒的,整個南灣附近的建築物包括: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的跨海斜拉橋 – 澳氹大橋及塔身高達338米的觀光塔,皆盡入眼底,在晴朗的天氣下,可遠眺至香港的大嶼山呢…

[ 世界遺產 (文化) 2005 ]
澳門歷史城區保留著葡萄牙和中國風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築,交融著東西方美學,文化,建築和技術的影響。城區還保留了一座堡壘和一座中國最古老的燈塔,見證著中西方海上貿易交流的發展…

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於中國泉州,到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中葉年間,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封閉了上海、泉州等出海大港口,地處偏遠的澳門因葡萄牙船隊以晾曬貨物為藉口強行登陸,並以澳門為中心據點開闢了多條海上貿易航線,跨越東亞、東南亞、歐洲、非洲和美洲等,也促成了澳門在 “海上絲綢之路" 的重要地位。
舖上波浪形圖案碎石的街道是葡萄牙的風格,在媽閣廟前地再加上龍形線條的圖案,為葡國殖民地色彩混合了中國文化特色…

到一個地方旅遊,風景名勝,風土人文,都是拍攝的主題,但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除了歷史博物館外,在一些橫街窄巷,熱門景點的旁邊,也是體會歷史文化的趣味點。澳門與香港一水之隔,歷史文化原來有很多相似而又不一樣的地方… (崗頂前地)

澳門的建築柔合了中葡文化而形成了澳門獨特的建築風格,一些具價値的建築物通過內部改建以適合現代社會用途,這既保留了建築物的外貌,亦保存了其歷史文化元素。
街上隨處可見仍保留著葡萄牙殖民時代的建築…

主教山上的聖母小堂,為葡萄牙人於1622 所建,至今己有三百多年歷史,四周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是澳門旅遊的地標…

澳門海事博物館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博物館,位置媽閣廟海旁。主要介紹這地區的主要海事活動,包括:中國南部的捕魚方法和傳統漁船、科學技術和交通工具、葡國和中國的海事歷史…

「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跟香港一樣,這都是華洋雜處而產生的有趣命名,日子久了,別名也變成了正名囉…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旅遊地標,原本的天主之母教堂創建於1580年,但於1835年失火焚毀,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昔日保護漁港的砲台,跟香港也一樣,多是前殖民政府建造的,實際是保護著「他們」的領土,現在都成了景點,遊客都喜歡在此擺出進軍賭場的姿勢拍照留念…

或許在景點所在地進行保育,而在附近的地方才聚集本地特色的手信及美食,也就是現在澳門的城市規劃吧,而香港現時的方針是… … …

但跟香港不一樣,香港地皮昂貴,歷史文物不是拆掉就是遷移了,但澳門很多的文物就仍然存在原址的社區中…

遊客多了,自然是有人快樂有人愁,業主,旅遊業,零售業固然受惠,但亦引發通漲,這是經濟矛盾,不是一時可解決的問題,很多香港的地道美食小店在敵不過昂貴租金下消失了,而澳門的地道小店仍在支撐著…

澳門與香港有很多淵源,彼此以前都是漁村,同被外國殖民統後又回歸中國,大家都可能各有親朋戚友在兩地生活,兩地的民生經濟又會互相影響,也可說是難兄難弟吧 !
天亮時在窗外看到的景象,附近是已經人去樓空的舊城區,而在新馬路一直往前走的是新建築及新經濟中心,再往上望是晨曦的曙光 ~


 
澳門  |  中國  |  首頁

中國 ▪ 新疆 ▪ 人文 . 生活 ▪ Humanities

Posted on Updated on

北疆除了風景優美外,更有獨特之風土人情,不同的民族,成山遍野的牛羊,皆可近距離接觸…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禾木 ▪ Hemu Village

Posted on Updated on

禾木村是圖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僅存的3個圖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納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遠和最大的村莊,總面積3040平方公里。它美麗、原始、純樸,素有“中國第一村”的美稱…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哈納斯 ▪ Kanas

Posted on Updated on

哈納斯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內,北接俄羅斯,東鄰蒙古國,西與哈巴河縣交界。哈納斯自然區屬溫帶高寒山區,冬季長,春秋兩季相連,無夏季。由於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經度較高,相對高差懸殊,地形複雜,以及森林、湖泊的影響,使得這裡的氣候與鄰近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異…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奇異地貌 ▪ Landforms

Posted on Updated on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有各種不同的地貌奇景,形態各異,像五彩灣、五彩灘、魔鬼城、火燒山等,都有不同的觀賞價值…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西藏 ▪ 山脈及寺院 ▪ Mountains and Monasteries

Posted on Updated on

約於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推起了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高原上有許多山脈次第隆起;包括喜馬拉雅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這些高原及山脈影響著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等變化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西藏 ▪ 納木措 ▪ Namtso Lake

Posted on Updated on

納木措是第三紀因喜瑪拉雅運動凹陷而成。湖水清澈,湖面呈深藍色,此湖像藍天降到地面一樣,藏人稱她為納木措 (天湖), 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每當藏歷羊年,有數以千計的信徒不畏長途跋涉來到這裡環湖朝聖…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西藏 ▪ 羊卓雍措 ▪ Yamdrok Lake

Posted on Updated on

羊卓雍措藏語解作 “牧場上面的碧玉之湖" ,在藏人心目當中被看做是 “仙女散落的綠松石的耳墜",無論你在那個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雍措的全貌,只有在地圖或是高空你才能發現她猶如耳墜,鑲嵌在山的耳輪之上…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賽里木湖 ▪ Sailimu Lake

Posted on Updated on

賽里木湖古稱“西方淨海”位於中國新疆的北天山山脈中,絲綢之路的北道,是一個風光秀麗的高山湖泊…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新疆 ▪ 美麗的草原 ▪ Prairie

Posted on Updated on

此行是遊覽夾在阿爾泰山及天山山脈當中的北疆之旅…
新疆地形複雜,類型多樣。境內冰峰聳立,沙漠浩瀚,盆地眾多,草原遼闊,綠洲星羅棋佈。在地形上,高山與盆地相間,形成明顯的地形單元。地貌總輪廓是“三山夾兩盆”。北面是阿爾泰山,南面是連接青藏高原的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爾金山山脈,天山山脈橫亙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疆兩部分…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甘肅 ▪ 敦煌 ▪ Dunhu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 世界遺產 (文化) 1987 ]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 、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 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 — 敦煌學…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甘肅 ▪ 張掖丹霞 ▪ Zhangye Danxia

Posted on Updated on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分東門及西門兩個入口,公園距張掖市大約30公里,可乘公車或包車前往,門票CNY40。70歲以上持證明可免費;學生憑證有半價優惠…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甘肅 ▪ 張掖 ▪ 馬蹄寺 ▪ Mati Temple

Posted on Updated on

馬蹄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
馬蹄寺石窟群不僅是河西地區佛教文化藝術的瑰寶,更是河西地區古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進程的真實縮影。經1600多年營造,逐漸形成今日之規模。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與敦煌莫高窟、炳靈寺等早期洞窟比較,屬同時代建築,窟內造像和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甘肅 ▪ 嘉峪關 ▪ Jiayu Pass

Posted on Updated on

[ 世界遺產 (文化) 1987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道出古時長城為保衛國防,踏出關外是一段危險的路途,嘉峪關是通過長城往西域的第一重關,也是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站,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兩翼的城牆橫穿戈壁沙漠,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及軍事要塞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大理 ▪ Dali

Posted on Updated on

大理歷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據文獻記載,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散佈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BC 109 年,漢武帝出兵統一了各部落,並在大理設置葉榆縣,開闢了中國南方絲路,使得大理成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 “南方絲路” 中轉站…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印象麗江 ▪ Impression Liji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旅遊玉龍雪山,有一不容錯過的項目-《印象•麗江》,這是張藝謀導演的“印象系列”之一,演出以雪山為背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以當地農民做演員,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甘海子藍月穀劇場露天舞臺,真實的展示出原住民對天、地、人、山的感情…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白水河 ▪ White Water River

Posted on Updated on

玉龍雪山東麓有兩條河,一條河床發育在石灰層中,河底全爲白色的石礫,水質清冽,稱白水河;另一條則發育於玄武岩中,石礫黑黃,名黑水河,兩河一白一黑,形成特別的景觀…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玉龍雪山 ▪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

Posted on Updated on

玉龍雪山是中國最南的雪山,座落於橫斷山脈中最大的沙魯里山脈上,雪山時而藍天映照,時而雲騰霧繞,遠望像一條銀白色的巨龍,因而得名。要欣賞玉龍雪山,可乘搭登山吊車到達山腰的雲杉坪或犛牛坪,我們是選擇了海拔較高的犛牛坪作更近距離的接觸這座納西族人心目中的神山 …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麗江古城 ▪ Old Town of Liji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 世界遺產 (文化) 1997 ]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元年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因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圍繞,彷如一塊碧玉巨研,故又名大研古鎮。
麗江古城位於海拔2400餘米的高山上,至今仍能保存她古樸自然的原貌,其民居建築融合了幾個世紀以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特色,麗江以先民智慧設計出精密又複雜的水利供應系統,至今仍能運作。 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鎮,據說是因為麗江土司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雲南 ▪ 麗江 ▪ Lijiang

Posted on Updated on

麗江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中轉站,她亦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像擁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的納西族,母系社會的摩梭族,還有彝族,傈僳族,花傈僳族等。
麗江處於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的銜接地段,氣候變化顯著,兼有兩種高原地形特徵,地貌多樣,有雪山、草甸等自然景觀,著名的有麗江古城,玉龍雪山,虎跳峽等…

繼續閱讀文章 »

中國 ▪ 西藏 ▪ 拉薩 ▪ Lhasa

Posted on Updated on

西藏位於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之上,拉薩為其首府。西藏是中國日照最長的地方,年平均日照為3000小時,被稱為「日光城」。
到達拉薩後, 最好有一至兩天休息, 在市內漫遊一下, 以適應一下海拔3650多米的高原氣候, 才好轉到其他更高的景點, 以免出現高山症…

繼續閱讀文章 »